父亲七日祭 父亲走后第七天,我读懂了这仪式背后的深情
以前啊,我老觉得那些祭奠仪式就是老一辈人搞的迷信活动,心里头压根儿没当回事。直到父亲离开后的第七天,我站在他的照片前,那一瞬间,心里像被什么狠狠撞了一下,突然就明白了——这哪是什么迷信啊,分明是咱们这些活着的人,给自己疗伤的一个必要过程。
那天早上,天还蒙蒙亮呢,母亲就轻轻把我摇醒,说:“今天是你爸的第七天。”她那声音轻轻的,可里面带着一种说不出的郑重,就像在告诉我一个天大的秘密。我们按照老家的老传统,在父亲的遗像前,摆上了他最爱吃的几样小菜。一小碟花生米,那可是他每晚小酌时绝对不能少的;一碗清粥,简简单单却透着家的味道;还有他生前每天早晨都要就着粥吃的酱菜。母亲一边摆着,一边小声念叨:“老头子,尝尝吧,都是你爱吃的。”
你说神奇不神奇,就在点燃香火的那一刻,屋里好像一下子多了几分暖意。窗外的阳光正好透过帘子的缝隙,洒在父亲那笑容满面的照片上,感觉他就像还坐在那儿,正笑眯眯地看着我们。后来表姐跟我说,她闻到了一股若有若无的烟草味,那可是父亲生前最常抽的牌子。不管这是不是巧合,那一刻,我们真的都觉得,他就在我们身边,从未离开。
其实啊,这些传统习俗,历史可悠久啦。早在千多年前,民间就有了“做七”的习俗。古人觉得,人走了之后的第一个七天特别重要,这是逝者真正意识到自己已经离开人世的时候,也是咱们这些活着的人,开始直面永别的开始。虽说各地具体的仪式不太一样,但核心都是为了让咱们活着的人有个缓冲的过程,慢慢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。
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证实了这种仪式的价值。失去至亲后的第一周,咱们往往都处于麻木和否认的阶段,就像在梦里一样,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。到了第七天左右,现实感才会像潮水一样涌来,把咱们彻底淹没。这时候,通过准备祭品、整理遗物、家人团聚这些具体的事儿,咱们其实是在给自己找一个情感释放的出口。就像我那个从来不信这些的妹妹,在叠纸钱的时候,突然就泪流满面了,她说:“我以前总觉得这些没用,可现在才发现,手里做着这些事,心里反而好受些。”
父亲七日祭 要是你也要经历这样的日子,不妨从这些简单的事儿做起:
准备几样逝者生前喜欢的小食物,不用太铺张,心意到了就行。就像我给父亲准备的花生米,每次看到它,我就想起父亲那满足的笑容。
把最亲近的家人都召集起来,一起回忆和逝者有关的温暖往事。那天,我们说起父亲教我骑自行车,我摔得膝盖流血,他却先心疼得红了眼眶。这些几乎都快被我们遗忘的细节,一说起来,让在场的每个人都又哭又笑,就像回到了从前。
找个安静的时刻,单独和逝者说说话。那天傍晚,我就对着父亲的照片,说了好多来不及说的话。我跟他讲,没能多陪他去钓鱼,心里特别遗憾;还跟他说,他总操心我终身大事,让我又感动又愧疚。
烧一些纸钱或者逝者生前喜欢的物品。虽然咱们都知道这是形式,但当看着火焰升腾起来,真的有种“为他做最后一件事”的释然,就像把咱们的思念都随着火焰送到了他身边。
不过啊,这些仪式最重要的是要发自内心,不用太拘泥于形式。要是逝者生前就不喜欢繁琐,那简单的追思反而更合适。另外,家人相聚的时候,难免情绪会有波动,大家要互相体谅。悲伤的表现形式不一样,有人沉默不语,有人放声大哭,都需要被尊重,毕竟每个人的心里都藏着一份痛。
最重要的是,通过这些仪式,咱们不是要忘记逝者,而是要学会带着他们的记忆继续生活。就像我在第七天祭奠后终于明白了:父亲从未真正离开,他只是换了一种形式,活在了我们的心里。
现在的我,偶尔还会在清晨准备小菜的时候,不自觉地多拿一个碗碟。然后我就会笑着对空气说:“爸,你看我这记性。”我坚信,他一定能听见我的声音,感受到我的思念。
父亲七日祭 生命中最深的伤痛,往往需要最温柔的仪式来安抚。那些曾经被咱们嗤之以鼻的“老传统”,其实藏着前人最朴素的智慧。他们早就懂得,告别需要时间,悲伤需要出口,而爱,需要仪式来确认永恒。



鄂公网安备42070002000040号